• 六要素
  • 六要素
“异地高考”为何喜忧参半?

国 务院办公厅日前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后,许多网民在网上“吵”成一片,有“叫好 “的,有“开骂”的,有“打小算盘”的,为什么“异地高考”政策引来不同的呼声,归根到底是一个字“利”。(新华报业网128日)

其实关于异地高考已不是什么新闻,几乎年年讨论,年年关注,但效果不太明显,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今年33日,列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开幕会的教育部长袁贵仁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异地高考改革方案将很快出台。时至10月, 黑龙江人崔莹用生命为女儿换考桌,就能从侧面反映出异地高考改革方案并不能尽如人意。黑龙江人崔莹的赌注不啻给了教育部部长一个耳光:尽管“随迁子女”的 家长一样在北京工作纳税有职称,甚至在北京买房交社保,但还是不能轻易碰触和影响当地考生的权益,这似乎是一堵保护墙,墙里墙外待遇不一样。

看 过这样的新闻,笔者心中有股酸楚:实行“异地高考”政策,是基于许多家长因为工作原因,孩子一直跟随自己在外读小学、读中学、读高中,而这些孩子因为没有 本地户口必须回户籍所在参加高考。因为教材不同,高考命题不一,孩子回原籍参加高考有很多的不适应。这个世界上,谁不珍惜生命,但父母为了孩子的未来可舍 去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黑龙江人崔莹用了7年时间去等待,竟然解决不了在北京上高中的女儿“异地高考”问题。这到底是因什么情况导致?为何“异地高考”喜忧参半?值得反思。

“异 地高考”常让家长陷入两难的境地,很多家长因为孩子的高考问题一筹莫展,不得已就只有将孩子提前几年送回原籍上学,又因无法监管照顾孩子终日牵肠挂肚,也 有孩子因此在中学时代脱离父母监管染上沉迷游戏等恶习而严重耽误了大好年华。即将实行的“异地高考”政策,无疑是让这部分家长和孩子看到了黎明前的曙光, 为之振奋不已。但当一个母亲愿用自己的命来为女儿换一张考桌,这样肯定在万般无奈情况作出了最后抉择,有点像一张投名状,其实这不是闹剧,而是万般无奈的 悲伤和绝望。

当前全国已有2.6亿流动人口,其背后是5800万留守儿童和2700万 随迁子女。而横亘在他们面前的就是高考过程中的户籍制度约束,他们在随迁地辛苦多年,最终却只能换来回家考试的悲惨命运。在根源上讲,这个公平教育的问题 跟户籍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实异地高考抢当地考生的高考资源,地方保护主义会低头吗?笔者认为,这样可能性为零,因为高考也是衡量一个地方教育水平 的标尺,谁愿意把自己的奶酪让别人吃?因为教育资源的分配必定是有限的。据了解,异地高考政策是山东省已经破冰前行,但有媒体指出这样的政策在山东省这样 的高考大省实施缺乏相应的吸引力,因该省是高分省份,即使随迁子女进行异地高考,在山东省参加考试,但面对的竞争依旧是相当激烈。尽管如此,不得不承认, 这样的破冰政策依旧值得支持。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